当前位置:最早小说>都市言情>重生之乘风而起> 第两千六百七十九章 精彩解说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两千六百七十九章 精彩解说(1 / 2)

1984年,安阳殷墟王陵区的西北冈祭祀坑内,考古人员发掘出一件青铜单体甗,外观看起来平平无奇,令人意外的是甗内却有一颗人类头骨。

当时这还是考古孤例,因此学者们推测这颗人头是填埋时不小心滚落进去的,并未加以关注。

1999年,在殷墟刘家庄北地第1046号墓的考古现场,又发现了另一件装有人头骨的青铜甗,与84年出土的甗如出一辙。

这就打破了文物孤证的局面,立刻引起了考古专家们的高度重视。经过研究检测,结果显示头骨的钙质流失严重。

这是一个令人毛骨竦然的发现,意味着这颗头颅被人为地蒸煮过!

青铜甗被发现时,位置在殉人的头部,这个殉人正好头颅缺失,所以专家们推测,是先砍掉殉人脑袋放在甗内进行祭祀活动,再完成陪葬。

之后通过研究遗骸的骨骼和牙齿,学者们确认铜甗中被蒸煮过的头骨主人,是位女性,年龄只有十五岁左右。

而且这位花季少女的牙齿保存状态非常好,说明其蛋白质摄入充足,也就是说,这名少女从小到大不缺肉食,所以身份应该是社会地位较高的贵族。

这就从实物方面证实了商代人头祭和贵族祭的风俗。

比如纣王俎醢周文王长子伯邑考,其本质就是一种贵族祭,这种风俗甚至一直延续到了春秋,《诗经·黄鸟》,就是秦人因子车氏三良殉葬秦穆公而痛哭叹息的悲歌。

“对,这个‘鬳’,就是煮人头的祭礼礼仪。”周至说道:“对象的意思,妣,是母亲的意思,辛是名字,升是吉祥的意思。”

“不过这次结果可能还是没有让王的病情好转,于是有了第三次贞文,‘叀羌火’。”

“叀,在现代是一个生僻字,但是在甲骨文时期却十分常见。这个字的字形从甲骨文到楷书都没有大的变化,《说文解字》解释为‘束草折竹达厶于神’,是小心谨慎而专一束草卜神’的意思。”

“许慎认为这个字是个会意字,是用手小心地整理一捆缠束之丝的表意。”

“然而许慎是根据小篆的字形来解释这个字的,在研究甲骨文之后,我们发现这个字不是会意,而是象形,字形其实是一种古代的纺丝设备,叫做纺砖,或者纺锤,其后引申为悬挂,然后到了金文篆书时代,才进一步引申出小心的意思。”

“而束草卜神的意思,则是古代从事丝织活动前后,会利用爬茧的草杆,编丝的纺锤进行的一些小礼仪,小占卜,进一步引申出来的。”

“所以叀羌火三个字的意思就和画画一样直白了——把祭人像纺锤那样挂起来,在

“哦我的上帝,这真是太残忍了。”露根思露出了不忍之色。

“似乎所有古老的文明都曾经经历过这个阶段,夫人。”周至说道:“比如古埃及第一王朝时期,大量的官员,祭司,王室妇女,家仆以及奴隶,都会成为人殉的对象;又比如玛雅文明的求雨仪式中,一次进行上百人的人殉;”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

最早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