晨曦漫过吉林大学南校东门,汉白玉石碑上\"求实创新励志图强\"的校训在雾霭中泛着微光,众人驻足凝望,晨雾裹挟着草木清香,将校园晕染成一卷徐徐展开的历史长卷
白求恩广场的青铜雕塑在晨风里衣袂轻扬,这位来自加拿大的医者以永恒的躬身姿态,将国际主义精神镌刻进每一缕流动的空气
郑荨站在斑驳树影下,声音里带着敬重:\"亨利·诺尔曼·白求恩,1890年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,他本人虽未曾踏足吉林,但他的精神血脉早已融入这片土地——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的前身,正是1939年他参与创建的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。\"
推开医学部院史馆的木门,1939年的晋察冀边区扑面而来。锈迹斑驳的止血钳、磨破的皮质药箱陈列在玻璃展柜,与泛黄的战地合影共同编织着烽火岁月
\"战地手术\"复原场景中,蜡像白求恩正专注地施行手术,头顶摇曳的马灯光影里,仿佛能听见枪炮与止血钳碰撞的回响
\"这是世界上第一辆流动血库车图纸。\"讲解员指着墙上的示意图,声音里带着自豪,\"在唐县葛公村,白求恩建立了中国首个战地输血站,三个月挽救了130名伤员的生命。\"
当众人的目光落在临终书信手稿上,那些因病痛颤抖的字迹穿透八十年光阴:\"请转告加拿大和美国人民,我十分快乐......我唯一的希望是能多有贡献。\"
\"时也命也。\"二凤老祖宗轻抚展柜玻璃,指尖掠过白求恩最后的绝笔
最早小说